催眠术 |  心理知识 | 心理病症 | 淘宝网店 
 催眠Q群 |
催眠书籍 |
失眠治疗|  收藏本站
                                               
合作加盟
联系我们
汇款帐号

首 页 | 催眠与潜能 | 催眠圣经 | 催眠CD | 催眠培训 | 催眠教材 | 催眠治疗 | 催眠视频 | 唐喜明 | 廖阅鹏联系我们 | 

 

心理治疗--花儿在心中开放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心灵使者 发布时间:2009/9/21 阅读:1645

花儿在心中开放
 

  案例实录

  (一)从预约开始:

  当一个 26 岁的女孩打电话过来,很犹豫之间,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可能感觉上有点缺乏自信心和悲观的情绪,想过来咨询。犹豫一番,确定了咨询时间。

  一个咨询师将怎样来面对这样的一个案例呢?

  笔者言语:

  作为一个咨询师,不管他是新手,还是专家,如果他没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对待来访者,无论他能运用怎样高超的技术,都是不可想象的。在某种意义上,越是技术高超,对来访者和咨询师也越是危险的。

  这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矛盾。一个新手,他不知道来访者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于什么地方,他也不太有把握能真正地弄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实质,他甚至不知道来访者有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于是,他对于自己能否帮助来访者这一点缺少必要的信心,心中难免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有如开了一年车的司机自信到胆大妄为一样,有了一些经验的咨询师自信心往往会膨胀到一种程度,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没有我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是最危险的。正如老司机是越开车胆子越小一样,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常常又会有了小心谨慎的态度。但是,这种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的感觉,更多的是因为咨询师自己有了很大的成长,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和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深刻地把对于来访者深深的尊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完全不同于一个新手对于自己能力的怀疑所产生的恐惧和不自信。

  一个新手,在接到来访者的预约之后,常常容易开始猜测来访者的种种情形,以便自己可以早早做好准备。这时,他自己倒好象是个待宰的羔羊,完全不是一个可以帮助来访者的专业人士。无论他外表显得多镇定自若,内心的无力感是到处弥漫的。有效的人,于是开始准备各种资料的行动,无效的人则开始了越来越强的焦虑体验,直到面临来访者时的崩溃为止。那个信心胀破了天的家伙,则开始磨刀霍霍,准备痛宰来访者了。反正,不管来访者是什么人、什么问题,只管一刀宰下去,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不断准备自己战战兢兢的临战状态外,是要避免对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任何主观猜测和想像的。看起来有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感觉,但实质上是因为这个咨询师更知道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意义。

  又是什么使得一个资深咨询师可以如此?一方面要战战兢兢的准备着自己,一方面又可以稳如泰山呢?

  咨询师小练习:

  腹式呼吸:我们平时习惯于胸式呼吸,其特点是短促。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其他动物的方式,婴儿也是腹式呼吸的。其特点是深长、缓慢,有助于平缓情绪。只要想起来,就尝试着用腹部进行呼吸。方法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放在小腹部,感觉小腹部随着呼吸有节奏的起伏。习惯之后,也可以不用手扶,感觉小腹随呼吸起伏即可。

  案例实录(二)

  第一印象:

  来访者如约准时而至。给咨询师的印象是着装得体,娴静大方,外貌与其年龄相当。进入咨询室伊始略有不适,微显紧张。声音柔和,与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协调一致。即使在其最初的紧张状态中,声音也未有很大的改变。让咨询师感觉其很愿意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咨询师在做了基本的结构化之后,双方履行了必要的手续,包括双方约定共同遵守的协议内容以及基本信息登记。

  在来访者缴付了费用之后,咨询正式开始。

  笔者言语:

  一个成功的咨询是与咨询师的充分准备分不开的。

  一般情况下,咨询室的设计与布置是很重要的。根据不同流派的特点,对咨询室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根据人本主义的基本要求,布置了我们的咨询室。我们的咨询室大约有 4-5 平方的使用面积。按照 45 度角摆放了一对坐椅。在双方中间靠后的地方摆放了一张茶几,上面放了一盒面巾纸和一个石英台钟。空间略微显得小了一点。有的来访者可能会感觉不习惯。不过我们认为这整体上是一个开放的设置,略小的空间虽然可能让来访者最初感觉不习惯,但也有利于快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当然,这更多的取决于咨询师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开放的态度。

  咨询师同时还要准备好的是有关心理咨询性质的说明材料、必要的可以用来做成双方约定的协议类资料、来访者基本信息登记表,以及咨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纸张、两支笔(自己用的以及为来访者准备的)、录音设备甚至摄像设备。这里要说的是录音设备的使用,通常情况下,咨询师会以为来访者不喜欢录音,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来访者不喜欢录音,就放弃了很好的机会。为什么要录音呢?笔者个人的观点是整理录音的过程是个最好的自我训练过程。在反复听录音的过程,咨询师不仅可以把自己在咨询中丢失的信息更全面地整理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咨询师主观片面的认识(认识是哲学概念,相对于心理学中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这样,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准确。这是对来访者的真正负责。而咨询师对自己在咨询中的反应一再反思的结果必然是有利于自我的提高。

  对于初学咨询的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学习过的咨询师,最常困扰自己的问题是如何鉴定来访者是不是自己工作的对象。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是属于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畴,不能及时地诊断出来,可能会延误来访者的就诊时机,这样的责任是咨询师负不起的。就笔者的经验来看,特别明显的精神障碍,通常也不会来心理咨询机构,他们的家人、朋友一般会直接把他们送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比较困难的是那些不明显的心理障碍患者,他们如果是由家人、朋友陪同前来,咨询师通常会提高警惕,如果是他们自己来的,咨询师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就是来访者是否有自知力,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自己前来就诊,所以,一个自己主动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很容易让一部分咨询师做出错误的判断。笔者的意见,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讲,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即使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未必需要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但是,只要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就一定要能划分清楚谁是自己的工作对象,你不必有能够准确诊断精神障碍患者是什么障碍的能力,但是你必须有能弄清楚什么是病的能力。即使不是精神障碍患者,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在自己的咨询能力范围之内,也是初学咨询的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当来访者出现在咨询师面前的第一时刻,也就是第一次目光对视的时候,咨询师就应该已经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是否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当初学者尚没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时候,最有效也最便利的工具就是咨询师自己的主观感受。当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只要他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就意味着他很难处理来访者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感受是极为难受的别扭,好象怎么样与来访者交流都很困难,再仔细分析一下,就好象两个人的交流好象没有交叉点一样,这说明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你应该处理的问题,这时,咨询师应该果断地将来访者转介到精神科医生那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咨询师明显地能感觉到自己有紧张的感觉,这时候,说明来访者对你构成了很大的压力,说明来访者本身的见识、能力比你强,或者说,你还没有能力给这样的来访者做咨询。

  关于咨询费用,我们通常是咨询前收费。这一点,通常会遭到来访者的质疑,以为我们是担心来访者不付费而采取的措施。其实,就这个措施的实施,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思考,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才真正得以实施。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来访者很明白地消费。由于咨询师职业道德的因素之外,咨询师通常即使能够很好地处理金钱的问题,咨询师还是有一种倾向,就是不自觉地会延长咨询的时间,这主要与咨询师自我成长的程度有关,一个不自信的咨询师通常会通过更长的时间试图补偿自己在解决来访者问题时自身存在的能力不足带给来访者服务品质受损的利益。所以,我们会很严格地要求咨询师自觉地控制咨询的时间。这样,就要求咨询师要有时间和效率概念,同时也暗示来访者也要有时间和效率概念。只有这样,双方的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予以配合而顺利开展。

  小练习:

  觉察情绪:只要有机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能想起来,就觉察一下你的情绪,仅仅是觉察,不必试图控制它。

  录音提示:

  (正文开始)

  咨询师: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

  来访者:嗯。

  笔者言语:

  在录音之前一定要征得来访者的同意,绝对不能偷着录。有时,咨询师虽然认为将咨询过程录音很重要,可是会觉得来访者不同意录音,就不再征询来访者的意见,甚至有时根本就张不开嘴与来访者讨论有关录音的事情。这里面是有问题的。首先,是咨询师范了一个最重要的错误,这种错误还会在以后的许多咨询中一再的出现,这就是咨询师用自己的想像代替了双方进行讨论的工作。所谓咨询,就是相互讨论、协商并寻找良好方案的过程。如果咨询师不停地用自己的想像来替代讨论的话,咨询就成了咨询师的一言堂和自我表演的舞台。当我们试图帮助来访者正视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自觉的又在暗示来访者去遵循脱离现实的倾向。

  其次,咨询师之所以想像来访者不同意录音以及张不开嘴与来访者讨论录音事宜,是因为咨询师自己有着深深的歉疚心理的。这主要与咨询师自己的信心有关。尤其是初学者,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来访者,当然,还有一部分初学的咨询师会有一种拿来访者练手的内疚心理,于是,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欠了来访者很多东西了。再加上还要收来访者一个不低的费用,剩下的就是自己如何能给来访者制造一些便利,如何在来访者面前做些让步的举措了。这当然与咨询师拿什么来回报来访者的认识有关,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讨论。检验这类咨询师此时此刻的心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咨询师对于费用的态度,也许他不说,但是,他的内心会觉得自己的咨询是不值那么多费用的。甚至有时,咨询师会觉得不收费或者哪怕让他自己为来访者付点费都可以,这个咨询师显然是不可能要求来访者做什么的。他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想像为来访者的利益考虑,不断地让步,因为他很珍惜来访者把练手的机会交给他。

  再次,还有一部分咨询师是自己不喜欢录音的。他们则是担心自己的咨询被别人听到,尤其是在有督导存在的机构中,他们对自己的咨询很不自信,他们特别担心别人听到自己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愚蠢和无知。这类咨询师通常可能是从事过咨询的,他们在别人面前是以一种前辈的姿态出现的。这个姿态很是害他的。既然是前辈,就应该是有点水平的,可是他自己又知道自己的水平是怎么回事,所以要别人来听听他们的咨询是千千万万不行的,那会让他自己暴露无余的。这样的咨询师要他们去发表一些见解或者去指点一下初学者,他们是很乐意的,尽管他们内心仍然是虚弱无力的。这类咨询师要想成长实在有很多困难,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本身并不比来访者高明多少,或者,不客气的讲,他们自己是应该当来访者的。不过,我们不要这样刻薄,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放下继续“装”下去的努力,老老实实从小学生做起,只要能这样,他们的进步是很快的。

  最后,有的来访者要求录音怎么办?笔者的意见是以拒绝为好。因为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的很多措施通常是有理论依据又出于对来访者当下的情况作出的直接反应,其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作出详尽合理而富有逻辑论证的表述。如果来访者断章取义了,不仅会违背我们的初衷,也容易产生很多歧义。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自己对很多东西还没有明白和通达之前,万一遭遇来访者的质疑,恐怕你就更难以面对了。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咨询师最好在录音之前明确告诉来访者,并且在录音设备打开到录音状态后明确地告诉来访者:“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这证明你不是偷录的。我们咨询师特别讲究真诚,所有的事情都要做的堂堂正正,明明白白。

  小练习:

  矛盾意向:如果你有缺点,或者有你自己不喜欢的性格特点,你不妨将该缺点放大了呈现给别人。如果还做不到,你就退一步。可以经常告诫自己,我有很多缺点,说明我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我愿意接受自己有很多缺点。我就是有很多缺点,我也有很多优点。

  书籍阅读:《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刘翔平 着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案例实录(四)

  时间约定:

  咨询师:现在从两点整算起,我们每次是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

  来访者:嗯。

  咨询师:通常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是六个小时,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疗程为六个小时。

  来访者:那你们一个疗程是按时间?就是一个疗程,您刚才说的一个疗程……

  咨询师:通常我们分为长程和短程的,长程呢就是半年以上,短程就是半年以下的;一般的,我们比较常见的是 5 个小时到 6 个小时,这是从以前案例统计上呢得出的一个数据,当然也可能短一点也可能长一点。

  笔者言语:

  说到明明白白,在咨询伊始提示来访者准确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这不仅表明你是个很严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来访者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掉的。固然如前所述,咨询师不要因为自己有歉疚的感觉不自觉的延长来访者的时间,也不要让来访者有一种咨询师故意模糊时间概念的感觉。

  有的来访者对于时间的概念是很清晰的,他们常常会在咨询的过程中不断的看表,很担心他们的金钱会不受控制的流失,我们不在这里想像他们是不是那种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但是,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种很安全花钱的感觉,这就是明明白白。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可以主动吃亏,但我不愿意上当受骗。因为那是对我的智力和能力的挑衅。

  我们另外一个比较通常的做法,就是跟来访者讲明每次的时间是“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讲法是有道理的。一般人会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更敏感,所以来访者通常也容易把每次的咨询时间理解为五十分钟。但是,事实上,我们一般会在一小时的时候结束,这样就会让来访者感觉自己享受了最大限度的服务时间,而咨询师准时的结束又给来访者一种很严谨、很科学的感觉。当然,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超时的问题。超时,也许咨询师还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也许来访者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来访者会有一种便宜来得很容易的感觉,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来得容易的东西不值钱,所以,超时的结果只能是损害咨询本身的价值。而且,来访者一旦有一种咨询是很随意的事情,剩下的也许是不自觉的,来访者就会开始与咨询师讨价还价了,这种讨价还价可能表现在所有的事情上,可以是时间长短上,可以是费用上,可以是申请咨询外的时间,可以是在咨询过程中的控制争夺,等等。最要命的是,来访者可能还会有一种倾向,就是开始给自己的改变讨价还价。这个意志上的松懈,也许最开始就是起于这样不经意的小地方。许多不经意的小地方积累起来,也就大大地损害了咨询的效果。

  为什么要交待疗程呢?这里多多少少有点暗示的味道。不过,不是出于为了把来访者留下以便可以多收点钱的目的考虑的,而是,真正对来访者负责的一种表现。也许是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许是文化特点的缘故,不少来访者容易报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很快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长期的临床工作告诉我们,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们常常见到那些急于快速见效的人,辗转于各心理咨询机构、各心理咨询师之间,而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反倒是,那些一开始就准备打长久战的来访者,往往可以提前解决问题。能够跟来访者澄清心理咨询的价值和局限性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有的时候,是要进行比较充分讨论的。在充分讨论前做一点暗示,不失为一种比较巧妙的做法。

  关于咨询疗程的长短,一直以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关于长程和短程的说法。这一方面是出于心理咨询技术设置与效果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来访者对于费用的评估和时间效率进行有效安排的前提保证。我们无法复制国外的先进经验,这不仅涉及是否有保险体制作为支付手段的政策问题,而且涉及文化特点的不同,我们仅仅根据四年多来的经验来做适当的统计学研究,确立了我们自己的疗程标准。那就是一般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是六次,每次一个小时。这里面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使用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这样的说法,然后再加以疗程这样的附注。原因是疗程这样的说法还是让来访者有一种治病的感觉,而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状况是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认为自己的心理有毛病,我们更希望传达出的信息是心理咨询是发展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我们尝试着向来访者表明,我们双方是共同工作的状态,是为了解决来访者遇到的一些困扰和发展性的问题共同开展的工作。又考虑到疗程所传达出来易于被来访者进行类比的周期性特点,我们又画蛇添足的加以附注。当然,有的时候来访者愿意进行更多的讨论,就更容易将很多关于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特点阐述的更加清晰明了。

  小练习:

  正身练习:时刻想着,并马上去做,让自己挺起胸膛,挺直腰杆。

  案例实录(五)

  轻松聊天:

  来访者:我去浏览过你们的网站。

  咨询师:是吧?你多提意见,让我们进步。

  来访者:您跟很多媒体都接触过,去过、去过……

  咨询师:嗯。

  来访者:我记不清了,是很长时间以前浏览过您的网站。

  咨询师:嗯。

  来访者:然后,所以当时就想,觉得应该来这个地方,解决一下……就是一些心理问题,所以我就预约来了。

  咨询师:你怎么感觉自己有点会缺乏信心呢?

  来访者:嗯……我也说不好,就是在一些小事情上,我就觉得,包括周围一些朋友也说,你怎么这么缺乏自信心呢?然后我也就……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也许我真的在一些事情上缺乏信心,不知道是为什么?

  咨询师:嗯。

  来访者:也说不好,不知道是为什么?

  咨询师:嗯。

  来访者:是要我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是这样吗?

  咨询师:没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到这儿来可不像考试,不用紧张,你越放松越好。

  来访者:那是最好的(笑)。

  咨询师:聊什么呢你也可以随意。如果,那你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具体的话,我们可以慢慢来,如果很具体呢……

  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你可以问我吧,你问我答,要不然我也想不出来该聊什么。

  笔者言语:

  来访者明显有点紧张和无措。她在尝试着缓解自己的压力。这时候,一个轻松的聊天对来访者是适宜的。

  说到聊天,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咨询师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方式。可是,很多咨询师不会认为这个很重要,他们通常会去追求那些高深而似乎玄妙的理论技术,觉得那才是有用的。我听到的故事是,初入少林寺的人,经常被派去砍柴、煮饭,做一些杂务。我理解这里面有几层含意。第一,就是关于武德的训练。我们都知道一个练武的人,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如果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力的话,那可能要制造很多混乱。有时候,笔者在想,咨询技术也如练武一样,甚至比武术还厉害。武术如果用来扶危济困,那是好的,如果任性妄为,那就常常会伤害别人。武术伤害的是别人的身体,可是心理技术直接伤害人的心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不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心理学的人不停地分析别人吗?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想到一个武术家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只有街头的无赖才动不动对别人挥舞着拳头。

  第二,武术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来自生活实践的。在砍柴、煮饭之中无处不可以成就武术的基本训练。笔者有幸在医科院校学过解剖学,当时是深有感触,那么高深的学问仍然离不开基本的生活实践。在想像中,手术科学是如此精细而高妙的学问,可是,真要娴熟的使用锤子、锯子、凿子、钳子、镊子、小刀、针线等等器具,显然是做过木匠、钳工和刺绣工作的人就有了先天的优势。一个在生活中破受磨练的人,才真正能登上手术巨匠的顶峰。一个咨询师也是如此,从来都没有生活的人,要做一个很好的咨询师确实有不少的困难。我们不能说一个会聊天的人就能做心理咨询,但是,我们不禁要怀疑,一个连聊天都不会的人怎么可能与来访者做很好的沟通。

  当然,还有一部分咨询师会说,我只是不愿意与别人聊天而已。这听起来好象是一种很高的姿态,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的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一种托词,实在是因为不会聊天,不敢与人聊天,所以才不愿意与人聊天啊。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咨询师真的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高,其内心更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自我价值感不足啊。一个真比别人高的人,通常是很能接纳别人的,也是不需要故事修饰自己的;反而是那些去见比自己有钱、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要刻意装扮一下自己的人,是非常明白自己内心虚弱的。一个故意抬高自己的人,骨子里是深深的自卑啊。

  说到轻松聊天,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这就是你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工作和你用什么来做心理咨询的问题。

  通常咨询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治疗者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咨询师更愿意看到自己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这样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事实上,你又不可能成为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娴熟的技术人员,却又拼命地想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于来访者的位置上。这个冲突是初学者较为常见也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当咨询师试图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做一个指导者的时候,自己内心是很清楚的,有很多问题自己根本就弄不明白,这个时候想不让他紧张都不可能。

  笔者坚持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咨询师要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即使我们不说来访者是上帝,我们内心还是要很清楚的,我只是学了一点心理学的小知识,借以谋生,一定要做好服务的工作,即使我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一流,至少我为来访者服务的心态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来访者在上,我在下。一个能够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真诚与开放;一个能够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真正地获得不断的进步;一个真正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认可。

  我听闻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山为农村妇女做免费义务心理咨询的 周永红 老师,她的身份让那些在天地里工作的农村妇女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当她席地而坐与那些妇女促膝长谈之后,离开时不经意地掸落身上泥土的瞬间,一种真正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完成了。因为 周 老师的放下,一个被大家厌弃的妇女竟然一变而为大家喜欢的妇女的传奇故事,一个一个地书写。这大概是心理咨询真正起作用的本质吧。两个要大写的词或者可以表达其中的意境,这就是爱与智慧。

  说到心理咨询中什么在起作用的问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初学者到底用什么来做咨询?这个问题也是新入行的咨询师常常要遭遇来访者质疑的。来访者如果问,你用什么来帮助我呢?或者问,你刚从事这个工作,经验太少,我不相信你怎么能帮助我?这是咨询师必须回答的。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说法,试图去说服来访者相信你,可是,来访者好象非常的聪明,他怎么也是半信半疑的。其实,原因是你自己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帮助来访者,来访者自然会看清你的内心虚弱。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是你不知道你能拿什么来帮助来访者。

  其实,前面提到的周永红老师的故事,已经暗示了咨询师始终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用心”。当然,如果能达到爱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暂时还不能达到,那只要做到用心也就可以了。笔者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初学咨询的时候,因为不懂那么多的技术,所以总是战战兢兢,每个案例都极为用心。相信笔者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来访者问题的关注以及与来访者一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态度,是来访者能明确感受到的。应该来访者很直接的告诉笔者,他找过某著名的专 家 教授,可是好象不如在笔者这里感觉更好,因为他感受不到该专 家 教授对他的问题的关心。这一点对笔者的触动很大,是啊,即使我什么也没有,我还是有一颗火热的心啊。笔者后来见到一位咨询师,一个初学者,可是他的来访者风集云拥,我们绝对不能说来访者都是傻子,谁都不会平白无故掏腰包的。仔细研究一下,就发现该咨询师身上洋溢着一种浓烈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他人事务极大的关注热情,正是这样良好的品质,决定了来访者对于他的选择。

  有的人不禁要质疑,这样的热情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呢?是不是很快就会发生职业倦怠呢?至今我没有发现这位咨询师有热情稍减的情形。不过,这样的担心确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就笔者个人的咨询经历来看,确实发生过用心不足的问题。当咨询经验有所积累,当各种技术知道越来越多的时候,笔者有一天发现,自己在咨询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脑而不用心,似乎可以回避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形,但是,对于来访者是不公平的。

  这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来访者?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开始远离原来简单的纯生物模式,而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技术的发展,常常会把病人变成了“动物”而不再是“一个人”,在冰冷的手术刀下,在医生麻木的面孔上,已经看不到病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同样的,过多的技术不是罪恶,而放弃了把人当人看的基本取向是极为要不得的。一个来访者坐到咨询师的面前,他所遭遇的问题或多或少地涉及个人价值和尊严的损害,如果这个时候再被咨询师冷漠地用各种各样的心理技术解剖来解剖去,其心理创伤的扩大是可以想像的,因为心理的问题还不完全同于生理的问题,它更加直接地被来访者的态度所作用。所以,笔者的观点,一个对于来访者真切的关心以及洋溢着对于来访者生命价值的极大期待是咨询师始终应该抱有的心态。作为一个初学者,如果你还没有很好的技术,至少你应该有无限的热情和为来访者作出巨大努力的用心态度。这应该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最基本的品质。

  当我们把来访者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尊严和价值。当我们放弃了仅仅使用冷冰冰地技术的思想倾向的时候,我们对于来访者就会有全新的认识。打个比方,假如坐在你面前的是个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一个重度的强迫症来访者是不是你的工作对象)。通常,咨询师或治疗师会抱有极大地改变来访者的动机,这与来访者本身非常强烈的自我改变动机似乎是一致的。可是,实践中,强迫症能够得以根除的情形很难发生。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奇思异想。当我们尝试着去改变来访者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认为来访者的情形很不妙,或者是来访者的问题是很糟糕的,有的时候,这种对于问题的看法可能不经意地又迁延到来访者的人身上,就是来访者的人很糟糕,如果不改变的话,就要不得了。如果是这样,下面会发生什么就不言而喻了。一个被自己看不起的人,也被周围的人不断批评指责,再一次在咨询师眼里成了垃圾,来访者的内心不是被治疗了,而是空前被伤害了,因为咨询师的职业权威性对于他的评定无疑是将他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虽然这一切在咨询师的口中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对于他的不断地鼓励和支持,可是,一开始,或者全部的过程都已注定来访者已经永无翻身的可能了。

  如果咨询师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广阔一些,就会发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最有震撼力的戏剧是悲剧。当我们被那伟大而悲怆的情节所震撼的时候,没有人说这出戏很糟糕,也没有人会尝试着去照剧作家商量一番,要他把悲剧改成戏剧。戏剧的目的是为了演出并获得掌声。人生正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编自演,多数的人是为别人演出的,当然也希望获得别人的掌声。可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掌声。多数的人,只不过混个饭吃,不再对自己的人生演出抱有更多的期待和幻想。可是,还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不断地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得意,也许本来他们就象高更(伟大的画家,在塔希提岛创作的窥探天机的巨幅画作,在其因麻风病死后,毁于对其衷心耿耿的土着妻子的放火焚烧中)一样,创作是为了实现自己对于人生世界的真谛的理解过程的阐释。他们当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会有“(俞)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强迫症的特点在于内心深处似乎永远也不可解决的冲突,对于这个冲突各个心理学派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但是,笔者以为一个伟大的悲剧正是因为其不能化解的冲突的演绎过程。当我们盛赞伟大的悲剧时,为什么要质疑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呢?哪怕是一个最蹩脚的戏剧作者,他辛辛苦苦写出的剧本拿给你看时,如果你毫不留情地告诉他应该彻底抛弃或者做根本性的改动,相信他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个不被认可的剧本,一个甚至上不了舞台的演出,只有剧作者自己敝帚自珍了。一个真正对于他的帮助,就是尝试着尊重他的选择和努力的意义,尝试着去理解他苦心经营的产品,尝试着欣赏他的成就,如果你够得上一个鉴赏家的资格,或者可以不伤大雅地建议他做一点简单的修改,假使你还能为他给你一个人的演出报以真诚而热烈的掌声,相信是对他的人格和尊严的极大尊重。这也许是咨询师对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的真正的做法。强迫症患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神经症患者,他们只不过是在编写一部不指望别人能赏识而为自己演出的人生戏剧而已(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一个主观片面的看法)。咨询师则要真正能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抱有平等尊重和宽容理解的态度,要学会去用心的理解你的强迫症来访者,欣赏他的“作品”,为他的“人”鼓掌喝彩。也许有一天他写悲剧写烦了,就开始改写戏剧了。即使他继续写他的悲剧,悲剧也并不是不好啊。如果你能理解、欣赏他,他也许不再那样孤独和寂寞。

  笔者相信这是真正的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这让我想起另外的一件事情。在严格的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下,精神障碍患者绝对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我们严格地遵循着这样的戒律。但是,在笔者内心深处,却有另外的一番感受。有一位朋友,用精神科医生的话说,明显的“挂相”,那就绝对的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过基于心理咨询对于双重关系的界定,他也不可能成为笔者的来访者。但是,作为朋友,还是会有所接触,也许是笔者还愿意尝试着去理解他和尊重他,他也愿意与笔者交往。笔者内心则是不无矛盾的。一方面理论上说得很明白,任何心理的帮助对于他们都不是主要的,或者是无甚价值的。但是,笔者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该朋友明显地会有其情感需要,尤其是自我价值和尊严需要。笔者曾经在回龙观医院见过不少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人文色彩极为浓厚的设置和活动,也许是精神医学更为科学的表现。这位朋友带给笔者的困惑也许是特例,回龙观医院的人文精神可能是另外一个方面的特例。但是,我们自己却要不停地自我考问,我们真地能将我们的来访者的价值和尊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吗?我们真的能脱离冰冷的技术的泛滥运用吗?

  还有一件事情要提一提。作为一个心理咨询机构,不可避免地会接到这样那样的骚扰电话,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恶作剧者呢?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我们的做法比较简单,那就是一如平常地以真诚的态度提供给他人文主义的关怀。往往这样可以唤起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有个特例,有一段时间,有一个人不停地往我们中心打电话,要求咨询,而且每次都是略带点低沉而忧虑的声调要求我们帮助他,然后就是自顾自地讲他的事情。最开始,以为是恶作剧,每位咨询师都在基本的人文关怀基础上做出回应之后,每天十几、二十个电话过来,咨询师的耐心遭遇了挑战。有一天,大家偶尔地碰到了一起,研究了一下这个案例,基本的结论是对方可能有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结论,我们安排一位实习咨询师,专门提供给这位电话来访者人文关怀的服务。在这样的一个措施里,这位来访者逐渐地讲出了他的精神病史。也就在实习咨询师还满有热情的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并且在以后的日子再不曾打过电话来。笔者的观点,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哪怕他是精神障碍患者,我们绝不能冷冰冰地把他简单地作为一个生物体来看待。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是一个好咨询师内心怀有对于生命的深深的爱的直接体现。

  小练习:

  聊天训练:主动找一切机会,和别人聊天,要做到能聊到让大家开心,这个练习算是基本成功。

  案例实录(六)

  姿态神情:

  (再次引用)

  咨询师:没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到这儿来可不像考试,不用紧张,你越放松越好。

  来访者:那是最好的(笑)。

  咨询师:聊什么呢你也可以随意。如果,那你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具体的话,我们可以慢慢来,如果很具体呢……

  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你可以问我吧,你问我答,要不然我也想不出来该聊什么。

  笔者言语: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一语令人哭,一语令人笑”。当时觉得是很不可以思议的。现在想来,一个咨询师是应该有这样的本领的。

  我们已经谈到了。这个来访者最初的时候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紧张和无措的。这种情形会在很多来访者身上发生,他们好多都是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就这一点来说,他们是很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的。就我所知,很多咨询师可以给别人咨询,真的要他自己走进咨询室去获得一些个人的成长,他们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是没有这个勇气的,直接点说,他们还没有一个可以勇于面对自己的准备,就这一点来说,他们不仅仅是讳疾忌医是问题,大概还有点缺乏自知力的问题。我们就算不谈怎样可以让一个咨询师去做来访者,就是让咨询师能够主动地寻求其他咨询师的督导或者到其他咨询师那里做体验,大概都是很难成行的。由此看来,来访者常常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楷模,这个老师是很伟大的,他既要示范他的勇气给咨询师,他还要为此付费给咨询师,是绝对的大慈大悲啊。我们怎么能不生起深深的恭敬之心呢?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检讨和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做法。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抱有怎样的态度,采取怎样的姿势呢?或许大家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了。不就是 45 度角面对来访者,身体前倾,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关注着来访者吗?是的,是如此简单。引用一位老禅师的话: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人难做。如果你已经在做咨询工作了,不妨与笔者一同反思,我们真的能用这个姿势很舒适、很惬意地坐着吗?真的能在 50-60 分钟时间里一直如此轻松、写意而又充满恭敬的坐着吗?当前的心理咨询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大家也喜欢谈论各种各样的理论,可是最基本的训练做了没有呢?如果来访者打电话时问:你凭什么可以帮助我呢?我们经常会这样回答:我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我所受到的心理学训练可以比较专业的帮助你。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做了哪些训练?大概仅仅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轻轻松松的坐着都没有好好地练习吧。

  现在回到最初的主题上,怎样可以令来访者哭,令来访者笑呢?显然,这样说不是要我们在来访者面前显示我们的本事。笔者知道这样的事情,有一些从事心理工作的人,会有一种倾向,认为来访者哭了,就说明咨询起作用了,来访者哭得越厉害,就说明咨询师水平越高,于是,他和他崇拜的对象就想方设法把来访者弄哭,似乎“不哭不足以见道”,然后,他们兴高采烈地欣赏自己的杰作了。这种认识演绎到公众场合,就是让更多的人哭起来,仿佛很感人的场面,哭泣的人也对这样的主持人感恩戴德、盛赞不已,甚至如果有人对这样的主持人的理论和做法略有质疑的时候,他们立即会跳起来加以扞卫,他们是绝对不允许别人有一丝质疑的。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那些哭泣的人,会在以后不断地出现在那个主持人的课程中或活动中,于是,你不禁要怀疑,到底他哭了之后,成长了没有?

  我们还是回到案例里面,我们尝试着让来访者放松一点,是因为我们见到了来访者的紧张和无措。这是来访者的一个自然的反应,也是我们首先在来处理的,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如果你不及时来处理,说明你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比如,你担心如果现在就来处理是不是会让来访者感觉尴尬呢?当然,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娴熟的咨询师,这样的处理可以是轻松而不着痕迹的。一个新手,可能会有一定的麻烦,尤其是如果还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投射性认同机制的时候,咨询师有时候可能甚至弄不清楚是来访者紧张,还是自己紧张。这个以后我们再讨论。这里要说的,咨询嘛,就是要讨论和协商,所以,时刻不要忘记讨论和协商,不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都是可以及时拿出来进行讨论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澄清事实。

  来访者笑了,也就放松了许多。笑了,不是咨询师的目的,而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放松时的结果;让来访者放松是咨询师的目的,放松可能表现为很多形式,不一定是笑。这里,我们看到来访者好象很轻易的就放松了。看看咨询师的语音也是毫无出奇之处,仅仅是平平淡淡的聊天,哪个人都会的,来访者怎么就放松了呢?这个“一语令人笑”的语言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坐姿,还要加上表情。咨询师通常是很敏感的,不敏感是不能做咨询师的。敏感就容易波动,所以当咨询师感觉到来访者紧张的时候,自己很可能不自觉地被影响,可能是自我感觉有点紧张的情绪,也可能是姿体上表现出一点僵硬,也可能是开始多话或者语速加快。这些很微妙,常常是咨询师不知道的,来访者也说不出来,但是,来访者会很直接的感受到,并不自觉地加重他自己的紧张。所以,稳定性对于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敏感到来访者的紧张,你可以通常自己持续、稳定的放松来影响来访者,当然,这个放松可能是松弛的姿体,可能是平缓的语调,可能是笑咪咪有点幽默的表情。来访者将感受你的放松。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来访者他的紧张常常是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批评。这种害怕和紧张常常使得他们很小心谨慎地观察谈话对象的一举一动,任何一点可能的批评,都会加重他们的紧张。如果在深一点的说,这样的来访者更害怕的是别人不喜欢他们,他们对于这点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作为他的咨询师,就一定要有一种喜欢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自然地在言谈、举止上流露出来并让来访者感受到。当然,不仅仅是对这样的来访者,对所有的来访者,咨询师都应该有一种喜欢与来访者交流和讨论问题的心态。如果你还做不到,那就加紧成长和训练吧。

  让我们在面对来访者时,可以有一种欣喜、恭敬、轻松、惬意的心情吧!

  小练习:

  低头练习:在一切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尝试着把自己的下巴微收一点。刚开始有点别扭,久了就放松了。不妨拿来看看你最亲密的人,看看他/她会不会有感觉到你的深情的眼光。但是,在咨询时,千万别随便对异性来访者放电。

  案例实录(七)

  声音控制:

  咨询师:那咱们就从你来这里开始考虑吧。很早你就想来了,但为什么一直你没有来?

  来访者:因为我是自考,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准备参加考试。是四月份,四月份刚刚考完的,现在觉得很放松,所以就有时间过来了,以前的周六周日我都会在家看些书。

  咨询师:嗯,那你比如,你为什么想来咨询呢?而且……

  笔者言语:

  如果认真一点来推敲的话,就会发现咨询师在这段交流里面使用的言语不是很好的。两个“为什么”很容易让来访者有一种被质问的感觉。这是咨询师在言语运用上的不成熟。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在言语的使用上一定要精准而客观。这需要不断地练习。所谓三思而后行,用在咨询过程中是比较合宜的。咨询师每说一句话都应该是在脑子里轱辘了好几个个了,最后说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推敲后的结果了。当然,这个过程说起来复杂,做起来是很难的,尤其是要在没有很长反应时间的情况下说出最合适的话,太难了。所以,通常能够把握咨询的节奏就成为一个成熟咨询师很重要的本领。

  话又说回来,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初学的咨询师,恐怕咨询师就会跟那个邯郸学步的古人一样,连说话都不会了。那怎样可以帮助一个初学的咨询师开展最初的工作呢?笔者以为,还是抱着轻松聊天的心态,在聊天的过程中怀着欣喜、恭敬、轻松的心情,不要急于做一个指导者,而是当好一个小学生。倾听是最重要的一种理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这个我们在后面讨论。

  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在做了很久咨询之后才会形成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却不得不提,因为它对于指导我们的咨询工作很有价值。 这是赵劭?老师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作为咨询师,你不必一定比你的来访者强。如果来访者认为你很强或者认为你很聪明,那是很好的,但是,你没有必要尝试着表现出来你比你的来访者强,也没必要证明你很聪明。真正的聪明和强大,是不需证明的,越是要证明的,越是虚弱的。

  伴随着这样理念的是很具体的技术的运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身体语言的运用,除了要做到放松地让自己的上身略微前倾,还应该加上下颏微收。为什么这样呢?上身前倾是表示我喜欢听你讲话,我对你讲的事情很有兴趣。下颏微收,你就会发现你的视线想平视有点不自然,这就对了,什么时候自然了,你也就做好。我们平时不是形容那些骄傲的人叫做“趾高气昂”吗?就是说他可以把脚趾翘到天上,这在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翘二郎腿;还说他鼻子孔朝天呼吸,那就是要把下巴翘得高高的。再看那受训的小学生,通常都是低着头,下巴紧紧地内收着。下颏微收,可以表示你对于来访者的尊重,而你的视线又是关注它的,不象小学生那样在逃避着。这样就可以了。

  更不容易被我注意的是我们的声音控制。作为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应该时刻把握着,让自己的声音略微比来访者低一点,慢一点。通常,我们见到夫妻争吵时,两个人除了会说出很多伤感情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看谁的嗓门大了,好象谁的嗓门大,谁就占了上风一样。另外,我们也会见到那些情意浓浓的爱侣,他们通常是轻声细语,或者是咬着耳朵说点悄悄话。声音大了,只能用更远的距离来承受,声音小了,就需要更近的距离来知晓。如果你一方面想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一方面你总是比你的来访者声音更大,怎么可能呢?

  声音的控制,是很难掌握的,但这是你受过训练的很重要的标志啊。

  但是,我们也并不是不可以训练的。我们都知道所有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的折射。只要去训练我们的内心就可以了。当然,能够经常有意识的练习将自己的声音降低一点,也会反过来促进我们内心的谦恭。

  人不断努力的目的,无非是想出人头地,退一步讲,也是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来访者是这样,咨询师也是这样。所以,咨询师会不自觉地想显示自己是很有能力的。当他这样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为来访者服务了,而是通过这样的场合和这样的机会来完成自己的表演,他甚至不能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治疗自己。是不是有点可悲?当你老是自觉不自觉的去证明你自己很有能力,你很聪明,只能说明你很虚弱。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人活着的目的是要比别人强,可是,当我这样表现出来的时候,你怎么又说我很糟糕呢?事情就是这样,有钱的人,对金钱可能就已不敏感,学问深的人自然意气平。我们也可以不探讨其中更深的道理,但是,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却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服务质量。一个很想得到支持的来访者,在一个极力想证明自己高明是咨询师面前,只能是再次受到深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即使做不到不证自明的意气平的修养状态,至少我们没有必要在我们的来访者面前刻意地表现我们的聪明睿智。

  示弱是一种很高明的做人境界。这需要不断的训练。笔者的意见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你的核心家庭里面来完成这个训练。因为那里是相对安全的场所。如果你以前总是为自己被别人占上风而感到委屈,如果你经常有意无意地使别人服从你的意见,那现在不妨来试试把自己放下,去让别人把话说完,让别人把意见表达充分,你仔细地去寻找其中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而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再直觉地去寻找别人的毛病,去否定别人的观点。最次,也不妨各按各的想法去干各自想干的事情。记住,你不必事事强于别人,你也不可能事事弱于别人。

  小练习:

  降低音调:与人说话的时候,尝试着把自己的声音降低下来。能够很自然的低声说话,又能让别人听见,本练习可以算是通过了。

  示弱练习:回家先是寻找你最亲爱的人身上的优点,然后,鼓励他/她,你自己开始显得自己很无能。熟练了以后,在其他人身上去寻找别人的优点,极为贪婪地把它学来。

  案例实录(八)

  探讨动机:

  来访者:因为我觉得,虽然我没有什么明显的大家所谓的心理疾病,但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心理疾病的。

  咨询师:嗯。

  来访者: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就希望把这个疾病治愈一下。

  咨询师:偶尔你表现会……自己觉得有些悲观?

  来访者:对,我是很悲观,比如说,有些事情别人看来是比较好的,可是在我看来,我就会想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总会发愁啊什么的,大家都会觉得我很悲观。

  咨询师:有具体的例子吗?

  来访者:嗯,具体的例子,就比如说,有的事情,我想一下,具体的例子,我一下想不起来了。(笑)

  咨询师:就是有那种感觉是吧。

  来访者:对,是的。就比如说,像下决心吧,我有好几次我都下决心想换工作,然后呢,每次在,在我想换工作的时候呢,我就又犹豫。犹豫来犹豫去,我又没有换工作。

  咨询师:嗯。

  笔者言语:

  尽管来访者在电话预约咨询的时候,很犹豫之间,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可能感觉上有点缺乏自信心和悲观的情绪,想过来咨询。但是,一个付费的心理咨询,来访者通常是有着很明确的咨询动机的。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面子上的问题,也可能自己确实因问题很复杂还没有理出个头绪来,也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结果,使得来访者的来访动机变得模糊不清,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来访者是非常清楚她的来访动机的。也只有弄清楚来访者的动机,咨询师才好有的放矢。笔者常常打个比方,就象你到菜市场买萝卜,出于试探的原因,你可能先问问白菜的价格,如果摊主弄不清楚你的动机,而是一味地推销他的白菜,你可能会感觉索然无味,或者干脆换一个摊位。我们的来访者经常也是如此。他们表面说出来的目的和动机和他真正的动机目的往往是有差别的,即使他们的动机至始至终是一贯的,由于他对于心理咨询认识未必是很准确的,重新探讨一下并明晰他的来访动机也是必要的。

  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不难看出,来访者起初对于自己的来访动机有不自觉掩饰的成分,这在她言语的冲突中可以看出来。来访者先是谈到“虽然我没有什么明显的大家所谓的心理疾病”,这是比较明显的反向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说明她内心里实际上很担心自己有什么心理疾病,这在后面的一句话中马上得到验证,“但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心理疾病的”,她很巧妙地用了一个很多人有心理疾病这样可以说是两难的逻辑结构把她心中的顾虑再次呈现出来。如果她不是“很多人”之一,那她是有问题的;如果她是“很多人”之一,很多人有心理疾病,那她也是有问题的。她几乎就已经判断自己是有心理疾病的。再看下一句,“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就希望把这个疾病治愈一下”,这次明确的把自己有“疾病”的看法讲了出来。这就是来访者的说话方式,也是她的心理防御特点。这时,几乎可以判断她对于自己的问题的表达很难是直接的,咨询师是要花一番心思的。

  我们都知道反向心理防御机制属于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访者的心理不成熟特点。在认真分析一下,还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在谈到自知力的时候会说,如果一个人有病了却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病,是很糟糕的。所以,一个人能主动承认自己有病是一种有自知力的表现。但是,我们在这个案例里面,不能如此做出结论,当她谈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显然有太多的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让咨询师看到一个被压抑的弱小的心灵的无助以及对于获得关注的极大的渴望和期待。就象那些通过生病获得别人关注的可怜的强大的人一样,来访者需要的是疾病状态以获得别人的关注,也许在实际生活中,她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获得符合她内心期待的他人的真诚的关注。换个说法,这个疾病是她非常想得的,可是,她现在又要来治这个疾病,她要得到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她要得到的关注、理解、鼓励和支持。她用了一种很冲突的言语结构将她的内心需要表达出来,这也就是她的来访动机。

  当然,作为咨询师最要不得的就是用主观的想像和分析来替代事实。所以,作为咨询最基本的工作,由此可以展开讨论。咨询师可以将上面的分析呈现出来,与来访者共同探讨。比如,咨询师可以做这样的反应:

  “你刚才的说法让我有了这样的一个看法,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通常来访者会表示可以或愿意,这时,咨询师继续呈现出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可以这样表述:

  “你刚才是说法里,似乎有一个矛盾的地方,你一方面在说你没有什么心理疾病,一方面你又说你希望把这个疾病治疗一下,你的这个矛盾的说法,让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你的内心里是有一些冲突的。”

  然后,就不能再设想了,要看来访者做怎样的反应了。但无论什么样的反应,咨询师可以把自己看到、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尽量客观准确地呈现给来访者,帮助她对自己有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有的咨询师会担心,一个来访者怎么刚说了这么一点,就开始了讨论,会不会把咨询拖得太长了而显得没有效率。这就要看怎么理解心理咨询了。一般的看法,心理咨询的过程首先是收集资料,这个资料应该是很全面的,然后把资料加以整理,做出初步印象,再形成诊断,弄个咨询或治疗方案,在与来访者讨论之后予以实施。这个说法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收集资料收集什么?一个初学者,即使收集了大量了的来访者信息,这还要来访者极为配合才行,怎么分析这些材料呢?恐怕这个初学者会有一种难以下手的感觉,因为活生生的来访者的心理活动状态被丢失,剩下了一大堆死了的资料。资料永远是为了帮助了解来访者心灵活动的,一个咨询绝不能偏离了对来访者鲜活的心灵展示过程的触摸和激荡。

  咨询师还可以做如下的反应:

  “你的说法让我了解到你认为自己有了一些心理疾病,你想把它治好;同时,让我感觉到你内心里很担心自己会有什么心理疾病。”

  如果来访者做出反应,不管什么样的反应,咨询师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把更深一层的判断拿出来与来访者讨论。咨询师可以这样说:

  “你让我感觉到你有些压抑和脆弱,你很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理解、鼓励和支持。”

  在这个实际的案例中,咨询师做了这样的反应:“偶尔你表现会……自己觉得有些悲观?”这个反应显然是结合了来访者电话预约时的说法,咨询师在尝试着澄清来访者的来访动机。这是在当时情境下的一个直接的反应,这个反应绝不可能象我们在前面所做出的分析拿显清晰和有条理,这种清晰和有条理的分析只能是在咨询以外的时间里面来做,也只能是在咨询以外的时间里不断的训练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才能在咨询的当下自动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也许这个自动的反应,不会那么全面而清晰准确,但它是最有效的。这就象一个运动员,比如刘翔,他在平时的训练中有很多科技人员和教练帮助他分析跳栏的动作,并帮助他练习真正合理的运动姿势,这样反复训练的结果,就是他在奥运会比赛的时候,只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就可以了,绝对不可能再想什么是合理的运动姿势,一切都是自然的反应。咨询做到后来,更多的时候靠的是一种感觉,就象卖油翁一样仅仅可以凭着感觉做到精准无比。

  在案例里,咨询师的反应虽然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整体上把握了一个方向,就是尝试着澄清来访者的来访动机。当来访者承认自己很悲观的时候,基于对于悲观情绪和悲观状态的理解,咨询师几乎可以确定咨询中很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关注、理解、鼓励和支持了。下面的处理咨询师则显得比较干脆,目标直接指向了来访者这次谈话希望探讨的主要问题。所以,用了一个具体化的技术,直接询问来访者“有具体的例子吗”,引出来访者对最关心的问题的表述。尽管整个操作略显不够精细,但是,简洁明快的风格一览无余。

  来访者这里面的反应也值得分析一下。当她被问到具体的例子的时候,显然她不可能再有所含糊,也不可能再有所回避,停顿的那一刹那,她的心理防御机制被打破了,一个释然的笑,她决定面对问题。尽管后面的表述,好象是不经意提到了关于工作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是她在打破了心理防御机制之后第一个反应出来的主题内容,因此,它就是她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急迫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为下面的咨询指明了方向。

  小练习:

  辩证思维:朗读、背诵老子《道德经》。

  话术练习:“你刚才的说法让我有了这样的一个看法,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朗读,背诵。

  案例实录(九)

  主题线索:

  来访者: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但是我觉得如果……我是想的话,要是自己觉得对吧,就应该往前走,可是我却一直犹豫,没有换工作,犹豫来犹豫去,我就担心……呀,我是不是能够找到工作,或者找得工作不好,这样我会不会作错了觉得了,我就会这样想。

  咨询师:有点瞻前顾后啊。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其实也正常,因为你也没有办法来判断你到底前面是不是找的工作要好一点。

  来访者:对,是的,我没有办法判断,但我对现在的工作就是有一些不满意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就好象是长时间积累下来,一下子就爆发出来,就会觉得对这个工作特别的不满,然后就特别特别的想换掉这个工作,等这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就一点想法都没有了,我觉得很奇怪。

  笔者言语:

  初学咨询的时候,恨不得可以马上把来访者的问题都搞清楚,咨询师的思维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恣意地飞奔,有时候咨询师尝试着控制一下,可是思维完全不受束缚。在咨询操作的时候,也就显得漫无目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似乎都很重要,似乎又抓不住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与咨询师的心理状态有关。什么都想抓到,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就如同初学写文章的人一样,喜欢做大文章,结果常常是无处着手,即使费尽了力气写出来,也是言之无物,苍白无力。时间久了,慢慢明白了,文章要小,要从小处着手,把文章写得具体、翔实而丰满,那就好看了。

  一次咨询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小时中解决来访者一生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很不容易被咨询师真正地内化为自己工作的原则。我们常常看到,咨询师很难控制住自己在一个咨询中把眼光仅仅放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这与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有关。咨询师理解来访者,常常认为来访者似乎有两种倾向,一是物化的倾向,一是神化的倾向。一部分来访者常常会认为心理咨询好象很虚的东西,“谈谈话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确实,在来访者的感觉里,心理咨询既摸不着,又看不见,更没有办法加以评估,因为没有什么客观的指标,它完全不象吃药那样是科学成果的体现过程。咨询师为了应对这样的来访者,研究了心理测验这样的科学成果,所以,一部分咨询师很善于使用心理测验让来访者感觉到整个的咨询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流程。还有一部分来访者会将心理咨询神化,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常常对咨询师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会很着急地与咨询师讨论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咨询师很老实地告诉他,不可能,他就会很失望,然后去找那些他认为可能迅速解决他们问题的更高明的咨询师。如果咨询师承诺很快可以解决问题,他很快就会发现咨询师在欺骗他,于是,他还是要离开的。显然,在他们内心里面,是过高的估计了咨询师的能力,或者说,把咨询师加以神化是他们的需要,一个如神的咨询师就可以很轻易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就象吕洞宾的手指一样点石成金。在这个神化的过程里,他们就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不必付出努力,这也充分反映出来他们对于责任进行逃避的一贯做法,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责任的产物,因此,他们是没有改变动机的,是不可能改变的。来访者的这种神化的需要,会影响咨询师的行为;或者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有这样清楚的认识,也是咨询师自身问题的投射结果。

  咨询师担心自己不能帮助来访者彻底改变,不能给予来访者很大的帮助,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帮助来访者实现巨大的改变,哪怕是他们在主观上存在着尝试给来访者以改变的强烈动机,都反映出咨询师自身在神化自己的倾向。一个来访者,尤其是一个成年来访者,他见到咨询师之前,他经历了多少事情呢,无法计算。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一个人说一个小时的话,其中有大约 5000 万个因素,可见我们的大脑处理数据之快之多。我们怎么能弄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影响因素呢?那你又怎么能迅速的改变一个人呢?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从他上学开始,他学到的道理,还有他现在每天可以从电视、电台、报纸、大家的言论中不停地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道理,太多了。作为咨询师,你能给予他的道理绝对难以超越他已经了解了的道理。所以,一个聪明的咨询师绝不会尝试着跟来访者讲道理,也不会以为自己可以给予来访者巨大的帮助,在来访者咨询后欣喜莫名、感恩戴德的时候也不会自以为了不起。

  事情是不是显得过于悲观了。也不是的。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吃下去的食物也绝不会存在身上不排泄。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吃了多少饭,而是吃了饭之后他的生命机能是不是保持了更好的状态。一个人学习了很多知识,也不是要储存起来,放在脑子里发霉,而是要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活动保持更有效的状态。来访者找到了你,就象一个人一段时间突然很想吃臭豆腐一样,是一种需要,你跟他在一起,就一定会对他有所影响。这个影响,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它都是存在的。既不能忽视这种影响,也不能夸大这种影响。

  这样,我们在咨询的时候,就会抱着更客观的态度,做些更实际的事情。这就是抓住一个凸现出来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弄懂了,吃透了,来访者也就满意了。案例中的来访者显然是做文章的高手,直奔主题,开始谈她的工作中的困扰,而且是展开了谈,这省却了咨询师花费心思寻找主题线索的努力。在这里,我们看到咨询师也是很知趣地简单地做了一个情感反应“有点瞻前顾后啊”,一个内容反应“你也没有办法来判断你到底前面是不是找的工作要好一点”,你也可以两个反应加起来称之为一个基本的共情反应。

  如果大家愿意,也可以做更多的分析。本来两个人正在讨论来访者是不是有一点悲观的情绪,咨询师希望能听到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顺着思路,来访者要举一个有关下决心的例子,来说明她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想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总会发愁和悲观(可参看前面案例内容)。她会在下决心换工作的时候,犹豫来犹豫去。因为她会想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所以,她担心自己会错。在她看来,这是她个人的特点或者问题。实际上,每个人在面临未知事物的时候都会怀有恐惧、担忧的情绪以及不确定的认知,所以,咨询师可以很容易地就作出“有点瞻前顾后啊”和“你也没有办法来判断你到底前面是不是找的工作要好一点”的反应。咨询显然是不同于教学的,咨询师固然需要了解很多属于共性的东西,在咨询工作中他更关注的是属于个性的内容。所以,来访者到现在表达出来的内容仍然不是她想讨论的主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她要讨论的问题呢?就是那个属于她自己的符合她个性的问题。如果能仔细一点思考的话,这个问题已经呈现出来。她在谈到下决心换工作所面临的对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忧的同时,另一层明确的含意是她对于现在的工作很不满,否则她就不必要考虑换工作了。这才是她真正要讨论的问题。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下面马上就看到来访者主动地把这个问题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对现在的工作就是有一些不满意”,而且是加重重复的呈现出来,“就会觉得对这个工作特别的不满,然后就特别特别的想换掉这个工作”。至此,事情还没有完,咨询师非常感谢这个来访者,因为她接下来将问题呈现更加清楚,“等这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就一点想法都没有了”,她把出现问题的时间性也给清楚地界定了。她对现在工作的不满是一段一段时间出现的。到这里,是不是就已经全部清楚了呢?显然还没有。这就需要咨询师做下面的工作。

  小练习:

  归纳练习:当你在描述一件事或者表达一种体会的时候,尝试着用一句话说出来。


 

官网
:www.success111.com       微信公众号:CM111-999


网站导航:催眠视频 学员心得 催眠培训 催眠教材 催眠学院  催眠Q群

培训:2022年唐喜明《睡眠调理师培训》睡眠调理课 1-12月报名!

培训:2022年唐喜明《高级催眠师国际课程》1-12月报名中!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催眠成功网 深圳市觉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廖氏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755-89801455 89315535 89315536 13686893135 13828714134
单位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五和街道阳光第五季咏梅阁2单元3B室   邮编:518139
首 页 | 发送邮件 | 购买说明 | 淘宝店 | 招商合作 | 汇款帐号 | 联系我们 | 微信号:CM19133
本站群:中国催眠与身心健康 QQ群九号:120303590 /七号群:120303052  /八号群:105985308 
版权所有 2006-2020 本站实名:催眠成功网 SUCCESS111.COM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粤ICP备08122909号
热门搜索:催眠,催眠术,催眠培训,催眠术教程
催眠术催眠培训,首选催眠成功网,中国首家正规催眠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催眠师团队、催眠术治疗及心理催眠大师,常年开设催眠培训班,报名咨询热线:0755-898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