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 |  心理知识 | 心理病症 | 淘宝网店 
 催眠Q群 |
催眠书籍 |
失眠治疗|  收藏本站
                                               
合作加盟
联系我们
汇款帐号

首 页 | 催眠与潜能 | 催眠圣经 | 催眠CD | 催眠培训 | 催眠教材 | 催眠治疗 | 催眠视频 | 唐喜明 | 廖阅鹏联系我们 | 

 

心理治疗--白天做“天使” 黑夜变“魔鬼”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心灵使者 发布时间:2009/9/23 阅读:1569

白天做“天使” 黑夜变“魔鬼”

  在17日的《健康·心理》版的文章“跟着感觉走,找回你自己”中,提到了“要以自己为圆心,而不是以别人为圆心”。但要提醒的是,这篇文章讲的主要是“我与自己”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别人”的关系。

  在处理“我与自己”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感觉和体验上,而不是围绕着别人转,那样会丧失自我,永远不能成为自己,也无法获得内心的自由。归到一个常用的词,就是要自爱,要无条件地爱自己。

  但在处理“我与别人”的亲密关系时,我们应像无条件地爱自己一样,也去无条件地爱别人。

  在处理“我与自己”的关系时,如果我们不以自己为圆心,我们就不能“成为自己”;在处理“我与别人”的亲密关系时,如果我们不能爱别人,我们就不可能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这种自爱又爱别人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际模式。

  按照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说法,就是:

  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但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

  白天做“天使” 黑夜变“魔鬼”

  “我憧憬这样的婚姻生活:两个人有自己的空间,每人有一个独处的屋子,当我进入这个屋子后,我会把门关上,重重地关上,任何人都不能进来,他也一样。”

  24岁的Jane对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胡慎之咨询师说:“没有男人会接受这种婚姻生活,所以我找不到可以结婚的男人。”

  ①她只知道情人的网名

  Jane是东莞的一名中学音乐老师,家族中有西方血统,她也长得像《史密斯行动》中的女演员安吉丽娜一样迷人。但是,她拒绝爱情,坚决不爱男人,也不接受男人的爱。她只接受性。

  她有一个长期的情人,同时还有多名不固定的性伴侣。她对胡医生说,自2003年春天以来,她已经和五十多名男性网友上过床。

  她的情人——她从不称他为“男朋友”,因为男朋友意味着承诺,而情人意味着暧昧,知道她跟很多网友上床的事情,但从不过问,更不在乎。因为,他的感情生活比她更加糜烂,他自己说,他的性伴侣已超过三百个。

  Jane和情人达成了一个协议: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去找对方,但彼此不能干涉对方的事情。

  不仅如此,Jane不知道情人的名字,不知道他的工作情况,不知道他的婚史……她只知道他的ID——即网名。反过来,情人也差不多如此,他也只大概知道Jane是教音乐的,但不知道她在哪里教书,也不知道她的其他具体事情。

  这是现在的网络世界一种并非特别罕见的“虚拟关系”,Jane和情人因此获得了感情和性上的自由。但这仿佛是地狱一样的自由,滋味并不好受,Jane极度空虚,经常被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所压倒,失眠成为一种常态,倒头就睡反而成为一种奢侈。所以,她找到了心理医生。

  ②“我的房子,谁也不能进”

  但是,来到心理咨询室之后,Jane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改变什么,想从咨询师这里得到什么。她袒露了自己的空虚、难过、失眠等,但拒绝谈她的一切详细情况。并且,与其他来访者不同,她似乎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胡医生的详细情况。

  就好像是,她和胡医生仍然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她没有兴趣去了解现实。

  “没有人能让我爱上,我也绝对不会去爱别人。”这是Jane最常说的一句话。

  现实生活中,Jane的追求者很多,也有网友会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但每当到了这种时候,她就会换掉原来的电话,切断一切联系。如果必要的话,她还会换租一个住处。

  为什么这么冷酷无情?Jane的回答是,她只做爱,不谈爱,“他们喜不喜欢我,爱不爱我,是他们自己的事,关我什么事。”

  对于婚姻,Jane并非完全抗拒,她说,她很想“拥有一个家,拥有自己的房子……有钱就能买到房子,但我没钱,所以结婚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不过,她对婚姻生活的构想是“两个人有自己的空间,每人有一个独处的屋子,当我进入这个屋子后,我会把门关上,重重地关上,任何人都不能进来,他也一样。”

  “没有男人会接受这种婚姻生活,所以我找不到可以结婚的男人。”

  ————————————

  心理分析之一:“我行,你不行”

  胡慎之说,“谁也不能进入我的房子”,Jane的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是“谁也不能进入我的心房”。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斯认为,人际模式可以分为四种: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也行。前三种都是不健康的人际模式,“行”的一方相当于父母,“不行”的一方相当于孩童。

  “我行,你不行”的关系中,“我”将自己视为强大如父母一样的成人,将他人视为孩子。这种关系中,“成人”对“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操纵与控制,要么以有条件的爱去控制,要么对“孩子”丝毫不关心而变得无比冷漠。

  冷艳的Jane对一切追求者冷酷无情,其中的表面逻辑正是“我行,你不行”。

  恋爱中,双方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回孩子,彼此将对方视为父母。如果两人都是“好父母”,彼此给予无条件的爱与关注,那么“孩子”就会在这次恋爱中长大,最终得以从人格上告别原来的家庭,成为真正的成年人。

  但是,Jane拒绝被爱,拒绝成为孩子,她也拒绝爱,拒绝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种冰冷的关系会折磨一切爱上她的男人,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无能为力感,感到受伤,就像孩子张开双臂去渴求妈妈的爱,却被妈妈冷酷地遗弃。

  但是,这种强大而冰冷的成人形象背后,必然会隐藏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那也是一颗受过伤的孩子的心。

  ————————————

  ③“两年前,我已经死去了”

  慢慢地,Jane开始谈一些生活的琐事。她告诉胡医生,她是“从浙江逃到广州的”,她的父母是当地的艺术界名流,爸爸是一名艺术史学者,妈妈是一名文化商人,家境富有。因为工作繁忙,Jane小时候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直到上初一才被接回家中。

  Jane恨父母,因为他们“自私自利,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在我身边,他们只为自己考虑,从不考虑我的感受。”他们只关心她的学业,期望她成为一名一流的音乐家,只有当她有进步的时候,他们才笑逐颜开,她的表现不让他们满意时,他们就会挑剔她指责她。“压力太大了,所以我要逃离这个家。”Jane说。

  20岁“逃到”广州后,Jane认识了一个男朋友,22岁的时候,他们分手,而Jane也引产了一个六个月大的胎儿。Jane拒绝对胡医生讲述这次感情的细节,只是说“两年前,我已经死去了”。

  显然,这次感情创伤给Jane留下了很深的伤痛,她不想再次重复这种伤害,所以才拒绝再爱。

  在咨询室,Jane经常说:“我不能再产生感情,因为一爱就会陷进去,一陷进去就会奋不顾身,就会完全地为对方着想,就会为他放弃一切。但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只剩下满身的伤痕。”

  ————————————

  心理分析之二:“你行,我不行”

  别人爱上Jane,会变成一个孩子,Jane爱上别人,也会变成一个孩子。

  但是,每个人变成孩子的时候,都不一样。那些在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变回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些在不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变回一个不健康的孩子。我们很少明白这一点,我们以为自己是活在现在的关系中,其实爱情一开始都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Jane的童年模式是“你行,我不行”。她的父母都是艺术界名人,所以“你行”;她不能超越父母,也无法实现父母对她的期望,所以“我不行”。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遗弃”,那么,这个孩子一开始不会去恨父母,而是会自责,他会认为“一定是我自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要我”。这是最深的“我不行”心理的根源。

  Jane正是如此,她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直到初一才被父母接回家。现在,她是恨父母,恨他们自私,不爱她。但她幼小的时候,她是没有力量去恨的,她只能自责,只能形成“我不行”的心理。

  父母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阿亮是名校一名男博士,谈了多次恋爱,但每一次不是他后退,就是对方落荒而逃。最后,他自己找到了症结:只要爱到深处,他必然会下意识里认为“我不行”,由此变得非常敏感。譬如,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谈到中途恋人说“我有事,先挂了”,他一定会敏感地认为,一定是自己不好,他会一遍遍地回忆刚才电话中的谈话内容,分析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有心理学功底的阿亮说,这就仿佛是,“父母不要我了,一定是我不好”。和Jane一样,阿亮小时候也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

  Jane说“一爱就会陷进去,一陷进去就会奋不顾身,就会完全地为对方着想,就会为他放弃一切”,这听起来似乎很伟大,但实际上,她不过是在重复她在童年形成的“你行,我不行”的人际模式。她童年时一样会“完全地为对方着想”,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爱的回报。

  胡慎之说,可以料想,当她上初一刚回到家的时候,她一定也“完全为父母着想过”,但她很快就失望了,她发现父母并没有回报爱,只是回报了压力,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只有在音乐家之路上有进步我们才爱你”。

  父母这样做的逻辑是,Jane已经长大了,他们要像对待大孩子一样对待她,但殊不知,这个大孩子“被遗弃”的情结还没有解决呢,她的内心中其实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幼儿。

  得不到爱,就去恨

  对男朋友,她应该是重复了这个模式。她“完全地为对方着想”,其实也是想赢得男友的爱。所以,尽管只有22岁,她都愿意为他生一个孩子,仿佛这是她赢得他的爱的一个条件。如果这次恋爱成功,她的“你行,我不行”的心理模式或许会被治疗好,但不幸的是,她怎么“完全地为对方着想”,都没有赢得爱。

  对父母,Jane一开始是自责,“你行,我不行”。但后来,她恨他们,“我行,你不行”。在感情上,她又重复了这个模式。对男友,她是“你行,我不行”。现在,对情人、性伴侣和所有追求者,她是“我行,你不行”。

  可以料想,Jane认为,她在这次恋爱与失恋中的情感都是此时此地的,都是因为这个男朋友的,但实际上,她的情感基础在童年,在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上,这次恋爱不过是重复过去罢了。

  ————————————————

  ④Jane爱同学胜过爱自己

  到现在,Jane在广州已经待了四年,但经过最近两年的混乱生活后,原来结交的朋友都疏远了她,她生活中的人际圈子只剩下了网络,男性关系只有情人和性伴侣,女性朋友清一色是和她一样的“色女郎”。

  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她在大学里的同学小薇。

  小薇和Jane同龄,去年和大自己10岁的孟辉结婚。两人很恩爱,也非常恋家。不过,孟辉非常讨厌Jane,他极力反对妻子和Jane交往,一接到Jane打给妻子的电话,他会愤怒地把电话摔到地上。

  不过,文弱、漂亮又女人味十足的小薇骨子里却颇有主见,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坚持做Jane的好朋友。她还常做孟辉的工作,说Jane并不是像他想象的那么坏。

  小薇的真情令Jane感动,她对小薇也百般照顾,甚至好过对自己。当小薇工作有了进展,生活中有了好事情时,她比小薇自己还兴奋还快乐。

  Jane对与小薇的友谊非常珍惜,她对胡慎之说,有时她觉得小薇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美好,好像“自己的世界是极黑极黑的夜,而小薇就是黑暗中的一点烛光,虽然有点微弱,但却照亮着、温暖着我的心。”

  然而,Jane最近几次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令她感到惶恐。她梦见,自己先嫁给孟辉,还举行了一个辉煌的婚礼,接着,孟辉又举办了一个更辉煌的婚礼娶了小薇。后来,三人同坐一辆车出行,孟辉将Jane从车上踢了出去。

  了解一点弗洛伊德的Jane说,她知道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梦表明她对孟辉有不轨之心,这让她感到非常内疚,觉得对不起小薇。

  ————————————

  心理分析之三:“我行,你也行”

  哈里斯说,真正健康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我们无条件地爱自己,也无条件地爱别人。无条件地爱自己,可以让我们远离“我不行”的惶恐,让我们可以理解并接受自己,在做个人决定时以自己为圆心,而不是以别人为圆心。无条件地爱别人,可以让我们理解并接受别人,在关系中不陷入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让我们真正地和别人和谐相处。

  无条件的爱既是可以照亮我们自己的灯塔,也是可以照亮别人的烛光。

  小薇对Jane,正是无条件的爱。其他人都弃Jane而去,这只会更加加重Jane对爱的绝望。她恨父母,因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她必须成为一个好的音乐人;她也会恨其他人,因为他们的爱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她必须做一个好人。

  因为恨父母,她变得叛逆;因为这种叛逆,当别人都弃她而去的时候,Jane会在自己那条黑暗的路上越走越坚定,哪怕那是地狱一般的黑。

  小薇的爱是Jane心中的烛光。但如果小薇不是Jane的好朋友,而是Jane的恋人或父母,那么这点烛光就会变成灯塔,甚至会变成太阳,驱走她的黑夜,把她带向白天。

  小薇无条件地爱她,她也无条件地爱小薇。她不自爱,所以会爱小薇更胜于爱自己。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成了两种:“我与它”和“我与你”。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满足需要,“我”将自己当作唯一的主体,而其他人都是客体,都是“我”可以利用的对象,都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这些目标可以很低俗,譬如饮食男女这些生理需要,但也可以看上去很高尚,譬如爱。

  其实,有些父母爱孩子爱到令孩子没有一点个人空间,有些恋人则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对方。他们都会说“爱”,但他们的关系实际上是“我与它”的关系,对方只是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将自己当成主体,也将别人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主体。“我”无条件地自爱、爱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并接受自己和他人。

  “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这些人际模式都是“我与它”,只有“我行,你也行”的人际模式才是“我与你”,才是互爱之路。

  ————————————

  ⑤梦透露了Jane的秘密

  “梦的确是愿望的实现,但经常不是直接愿望的实现,而是象征愿望的实现。你不是想从小薇那里夺走孟辉,你只是渴望拥有那样的生活。”

  “并且,梦不等于现实。我们需要对现实负责任,我们也能控制现实。但我们不能控制梦,也不需要对梦负责任。”胡医生的一番解释令Jane感到释然。

  接下来,胡医生对这个梦作了更深层次的分析:

  1.孟辉象征着道德的生活方式,嫁给孟辉意味着Jane有过正常生活的愿望,但是,孟辉遗弃了她,这意味着Jane觉得自己被正常的生活方式给遗弃了。

  2.孟辉和小薇是她理想中的父母,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们在小时候都有和异性父母争夺同性父母的冲动,所以Jane梦见自己先嫁给了孟辉,这是假的。小薇嫁给孟辉,就像妈妈嫁给爸爸,这是真的。他们三人在同一辆车里,就像是Jane和父母在一个家里。但是,她被这个家遗弃了,她被爸爸遗弃了。

  3.孟辉非常反感她,她担心自己会因此丢掉小薇的爱。

  这个梦可能还有更现实的含义,胡医生说,孟辉可能在某些方面像Jane以前的男朋友。他猜测,他之所以离开Jane,可能是因为有了第三者。孟辉将Jane从汽车里踢了出去,可能象征着Jane被以前的男友遗弃。

  但是,因为Jane并没有给胡医生讲她以前的感情故事,胡医生并没有透露他的这个分析。

  胡医生说,这样做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些做心理治疗的新手,一发现来访者的潜意识,就会迫不及待地说出来,但因为心理医生和来访者的关系还没有建立好,这样做就像是将来访者的伤疤撕开了,但心理医生又没有能力撒上药去治疗它,只能听任伤口在风中备受摧残。

  胡医生说:“潜意识的揭开必须与医患关系的安全程度相匹配,心理医生只有确信自己能处理的时候,才去解开来访者的潜意识。”

  ⑥放纵是她的人格面具

  胡慎之说,和Jane谈话的时候,他常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和他谈话,而是一个虚假的人在说话。这个人神情迷离,玩世不恭,对什么都不在乎,常开一些轻飘飘的玩笑……这一切都像是空气一样,从他耳边擦过,他记住了,但又好像没有记住。

  他说,他断定这个时候的Jane是假的,是一个人格面具。这个人格面具放纵,冷酷,而且贪婪。

  但胡慎之感觉到,真正的Jane,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认定谁都不爱她,她担心所有亲密的人最后都会遗弃她,所以她索性就不和别人亲近,“是我先拒绝了你们,你们再拒绝我,我就不受伤了。”

  真正的Jane有点任性,但非常单纯,实际上对钱一点都不在乎。真正的Jane,其实非常不自信,尽管像安吉丽娜一样漂亮迷人,但她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而且走得歪歪扭扭。

  Jane已分裂成两半。虚拟世界里的Jane,人际模式是“我行,你不行”;真实世界里的Jane,人际模式是“你行,我不行”。综合起来的Jane,是“我不行,你也不行”,一方面她对人性感到绝望,另一方面,她对自己一样绝望。

  在这种综合人际模式之下,她和网友们互为工具。对方是她满足自己的工具,她也是满足对方的工具。

  她那个情人,和她一样持有“我不行,你也不行”的人际模式,两人都不再去爱,也拒绝爱,于是两人都不相互纠缠,反而有了一种绝望的默契。

  胡慎之说,小薇留住了Jane对美好的一点向往,Jane也对他说,做教师的时候,她也常从孩子们那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感受到希望。如果没有这些希望,Jane会彻底沉沦到黑漆漆的世界里,那里似乎有自由,但那实际上如地狱一般痛苦。

  现在,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要做的,就是给予她无条件积极关注,去和她建立一种成人间的“我行,你也行”的健康关系,让她体验到这种关系是多么的美好,从而让她主动走出黑暗。

  附录:网络匿名性让人丢失“超我”

  “在网络中,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但是,为什么网络会让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呢?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三部分: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是一个人内化的社会规则,本我是人的本能冲动部分,而自我则是人格中的协调员,既不让超我太过于强大,那样一个人会变成一个僵硬、乏味只讲规章制度的人,也防止本我太过于强大,让一个人变成被本能操纵的动物,为所欲为,不负责任。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正常人的超我、自我和本我同时共存。但是,在网络中,人的超我会严重降低。

  之所以如此,美国学者金伯利·S·杨解释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匿名性。在网络交往中,因为隐匿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一个人会变得更加不负责任,为所欲为。

  一些交友网站试图采取实名登记的方法加强网友的责任感,但这一点帮助并不是很大,因为网友们在交往中还是以网名相称,而很少称呼真名。

  胡慎之说,我们的真名先被父母称呼,又被同学、同事称呼,它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有了丰富的心理色彩,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人的超我和自我。当有人称呼我们的名字时,它会唤起我们的身份感。但网名是不具备这个心理特征的,一些人同时采用多个网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减少自己的身份感,即降低超我对本我的管理。


 

官网
:www.success111.com       微信公众号:CM111-999


网站导航:催眠视频 学员心得 催眠培训 催眠教材 催眠学院  催眠Q群

培训:2022年唐喜明《睡眠调理师培训》睡眠调理课 1-12月报名!

培训:2022年唐喜明《高级催眠师国际课程》1-12月报名中!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催眠成功网 深圳市觉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廖氏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755-89801455 89315535 89315536 13686893135 13828714134
单位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五和街道阳光第五季咏梅阁2单元3B室   邮编:518139
首 页 | 发送邮件 | 购买说明 | 淘宝店 | 招商合作 | 汇款帐号 | 联系我们 | 微信号:CM19133
本站群:中国催眠与身心健康 QQ群九号:120303590 /七号群:120303052  /八号群:105985308 
版权所有 2006-2020 本站实名:催眠成功网 SUCCESS111.COM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粤ICP备08122909号
热门搜索:催眠,催眠术,催眠培训,催眠术教程
催眠术催眠培训,首选催眠成功网,中国首家正规催眠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催眠师团队、催眠术治疗及心理催眠大师,常年开设催眠培训班,报名咨询热线:0755-89801455